摘要
伴随人均用电量大幅提高,电气火灾成为不得不重视的事实,标准和规范也在要求使用电气火灾监控系统来监控电气火险隐患。
21世纪的最初几年中,我国人均用电量攀升飞快。伴随着国民用电量的激增,电气火灾也随之剧增,从而也给国家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据公安部消防局发布的火灾统计数据,2007年全年共发生火灾15.9万起(不含森林、草原、军队、矿井地下部分火灾),死亡1418人,受伤863人,直接财产损失9.9亿元。从引发火灾的直接原因看,电气引起火灾最多,共45703起,占总数的28.8%。
另据统计数据分析,各种电气火灾主要由泄漏电流、电气短路和元件或电缆超负荷这三大原因引起。电气短路有两类,一类是金属性短路,另一类是电弧性短路。电弧性短路是由于短路点未被焊死而迸发电弧或电火花,它的短路电流不大,保险丝一般不会被熔断,而电弧则持续存在,其局部温度可高达2000℃~3000℃,很易引燃近旁可燃物质,这种短路电弧往往成为火灾的点火源。因此,接地电弧性短路是最常见且多发的电气火灾起因。国外电气防火研究的结论如此,我国这几年一些电气短路火灾的现场分析结果也是如此。而接地电弧短路火灾的防范并不复杂,只需在配电系统中增加探测泄漏电流的电气火灾监控系统即可。它可在建筑内任一处发生接地性电弧短路时及时发出报警信息。 电气短路和元件或线缆超负荷这些起火原因最终将会反映到导体发热—温度升高—周围物质达到着火点后起火。这类由发热而最终导致的电气火灾在全部电气火灾中占到了66%左右的比例。另外,由绝缘受损、环境潮湿等引起的泄漏电流故障(以及由泄漏电流电火花引起)又在电气火灾的起因中占有10%以上的比例。
监控电气火灾长时间以来都是预防火灾发生的焦点,精确、完善地预先监测出电气火灾发生前存在的隐患,同时提供相应的报警及控制,可以给我们的防火工作带来更好的实效性和目的性。由此可见于配电系统中使用电气火灾监控系统在当今供电现况下尤为重要。
根据国家标准GB14287-2005《电气火灾监控系统》以及相关规范《电气火灾监控系统的设计方法》(暂行规定),则电气火灾监控系统的基本组成应包括:电气火灾监控设备、剩余电流式电气火灾监控探测器以及测温式电气火灾监控探测器等三个最基本产品种类所组成。其中,剩余电流式电气火灾监控探测器又由监控探测器和剩余电流互感器(分对插式、闭合式两种)所组成。测温式电气火灾监控探测器由监控探测器和测温传感器所组成。其基本原理是,当电气设备中的电流、温度等参数发生异常或突变时,终端探测头通过剩余电流互感器、温度传感器等采样器件对该异常信息进行采集,并输送到监控探测器里,经放大、A/D转换、CPU对变化的幅值进行分析、判断,并与报警设定值进行比较,一旦超出设定值则发出报警信号;同时也输送到监控设备中,再经监控设备进一步识别、判定,当确认可能会发生火灾时,监控主机发出火灾报警信号,点亮报警指示灯,发出报警音响,同时在液晶显示屏上显示火灾报警等信息。值班人员则根据以上显示的信息,迅速到事故现场进行检查处理。
那么,在配电系统中需要对不同的系统结构和不同的使用功能采取不同的布点方式,研究分析被控低压AC380V/220V配电线路的相关结构,将建筑电气的分布情况调查核实,确定需要检测的配电设备的位置,把每一个监控探测器分配到相应的配电设备上,以此来确定探测器的数量,避免重设浪费。通常使用分级保护的原则:
1. 一级保护的放射式回路的出线端或下端设备的进线端安装监控探测器来检测泄漏电流情况,树干式回路的出线端安装监控探测器采样其各分支回路泄漏电流情况,提供监控数据。
2. 二级保护中,所有开关处都要设置安装剩余电流火灾监控探测器,即在线路的电源端(第一级保护)和分支首端(第二级也称为末端保护)都要安装剩余电流探测器,并接入电气火灾监控系统,只作火灾监控报警用。
3. 第三级(即末端保护)开关处应设置剩余电流探测器及动作保护装置,但不接入电气火灾监控系统,目的为的是防止人身触电。